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创新创业 “宾阳非遗油纸伞的焕新之旅”项目开展实地调研

2025年03月13日 09:46 经济学院 点击:[]


2025年3月8日,我院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伞韵扶桂—宾阳非遗油纸伞的焕新之旅”的指导老师韦韡带领团队,前往宾阳县同兴伞舍展开实地调研。

竹骨生花:千年技艺的时空对话

项目团队成员们踏着青石板路,穿过宾阳老街的熙攘,寻访隐匿于巷陌深处的同兴伞舍。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桐油与竹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老油纸伞文化之旅。

在伞舍内,整齐摆放着制作精良的油纸伞,每一把都散发着独特韵味。宾阳非遗油纸伞的传承人陆云岗先生正专注沏茶,袅袅茶香把我们领进油纸伞的世界。陆云岗先生向我们娓娓道来油纸伞的前世今生。谈及制作工艺,陆先生眼中满是自豪。他从选竹、削骨、糊纸到上油,一步步细致讲解,仿佛在讲述一段段匠心独运的故事。制作伞骨的竹子要跑到深山老林里取材,桐油要秘方熬制,伞柄要一刀一刀削制而成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与传承,都透露出匠人的执着与热爱。

陆先生还现场展示了油纸伞的开合,随着他灵活地转动伞骨,伞面便如花瓣一样徐徐展开,伞面绘着淡雅的山水,伞骨纤细却坚韧,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其中有一把金鱼嬉荷花的伞,由中央美术教授所画伞面,已存在十年之久,仍保存完好;而另一把素雅的青花“文人伞”,伞面题诗作画,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情怀。每一把伞,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祝愿。

守艺者说:两代匠心的温度传承

在同兴伞社里,项目团队与陆云岗深入交流。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自乾隆年间流传至今,陆云岗的父亲陆玉贷是当地著名的油纸伞制作大师,其年迈时常在家门口制作油纸伞,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学生的关注,宾阳县文化部门由此发掘了这一非遗技艺。陆云岗在政府鼓励下毅然接过了传承的重任。

面对市场小众、经济效益低的挑战,陆师傅坚持手工制作,每一把伞都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技艺的尊重。他讲述道:“父亲生前常说,做油纸伞不只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

陆师傅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两代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为宾阳非遗油纸伞技艺注入灵魂。项目团队成员蒋婉倩表示:“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份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相信这份力量将继续推动非遗油纸伞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破茧之路:非遗活化的多维探索

宾阳油纸伞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往昔的动人故事。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这一古老的技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传承之路任重道远。陆云岗先生说道:“完整地学习这门技艺至少需要一至两个月的时间,但是现下快节奏的生活很难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复杂且耗时的手艺,也曾有人特意从外地来跟我学习,但学了没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制作工序繁杂、学习周期长等因素劝退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导致了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使得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们还得知陆云岗先生曾担任宾州小学的特聘辅导员,通过非遗文化课将制作技艺引入校园,从教育入手,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项目团队坚信,独具韵味的宾阳油纸伞不会就此黯淡。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接触非遗,是维系文化根脉的关键所在。

当手艺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当工序化作传递情感的密码,散发着桐油香的宾阳非遗油纸伞在这个时代留下了独特印记。此次宾阳同兴伞舍之行,对于项目团队的同学们来说,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调研活动,更是一次直抵心灵的文化洗礼,真切意识到传承和保护这一技艺的紧迫性与重要性。